《手術新視界》微創 vs 傳統脊椎手術:選擇前必知的三大關鍵差異
【本文由 神經外科呂忠哲醫師 審閱】
當腰背痛、坐骨神經痛或脊椎退化症狀嚴重到需要手術時,許多病人與家屬最常問的問題就是:「我要做傳統手術,還是微創手術比較好?」
其實,兩者並不是「好壞」的對立,而是不同方式,各有適應症與限制。以下我們用三個面向幫大家拆解差異。
一、切口大小
- 傳統手術
傳統脊椎手術多採「開放式」方式,醫師需要將背部肌肉較大範圍地分開,才能完整看清楚脊椎結構。切口通常約 5–10 公分,甚至更長。 - 微創手術
微創則利用顯微鏡或內視鏡,透過特殊器械進入。切口可以縮小至約 1-3 公分,對肌肉的破壞較小。
📝 切口越小,外觀疤痕越小,肌肉受傷也越少。
二、失血量
- 傳統手術
因為剝離肌肉面積大,術中出血量通常較多,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輸血。 - 微創手術
以管狀通道或內視鏡進入,破壞組織較少,因此失血量相對低,輸血機率較小。實際數字會因手術種類、病人狀況與術者經驗而異。
📝 微創手術的平均失血量較傳統手術顯著減少。
三、復原時間
- 傳統手術
恢復過程涉及傷口與深層組織修復,病人通常需住院至少 5–7 天,恢復日常活動可能需 3 個月以上。 - 微創手術
由於肌肉破壞少,不少病人術後疼痛感較輕,住院多為 3-5 天,部分病人甚至隔天能下床。回歸工作與日常活動速度通常也較快,約 4–6 週即可開始輕度運動。
📝 微創術後生活品質改善速度較快,但是否適合仍須醫師判斷。
*實際復原時間因個人體質、病情嚴重程度而異
🔍 什麼是手術導航系統?
在汽車有導航的時代,現代脊椎手術也開始可以利用3D影像術中即時導影來導航增加手術準確度。手術導航系統就像為脊椎手術裝上「GPS」,讓醫師在複雜的脊椎結構中精準定位。
導航系統的優勢:
- 即時影像導引 - 術中可以即時知道鋼釘的位置和器械位置,減少手術併發症,並且增加準確度。
- 降低風險 - 有效地減少手術神經受傷風險、出血量及手術時間。
- 適用範圍廣 - 適合用於微創脊椎手術,甚至因為精準度增加,因此,也可以使用在複雜脊椎翻修手術、脊椎側彎手術。
🎯 導航系統讓脊椎手術更安全、更精準,是現代微創手術的重要助力。
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微創
- 微創手術適合:椎間盤突出、脊椎滑脫、椎管狹窄、短節段病變等大多數的脊椎疾病。
- 但對於嚴重脊椎變形、嚴重腫瘤壓迫或多節段手術的病人,傳統手術仍是較佳選擇。
- 混合手術:有些複雜病例甚至會採「微創+傳統」的混合手術,以兼顧安全與功能重建。
「微創 vs 傳統」不是單純的誰比較好,而是要依 病情、身體狀況、醫師專業判斷 來決定。
建議病人和家屬與醫師充分溝通,了解不同手術方式的風險、效益與恢復過程,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!
呂忠哲 醫師
專長:
- 脊椎微創及顯微手術
- 神經脊椎疾病(椎間盤突出、脊椎滑脫、脊椎狹窄、脊椎腫瘤)
- 脊椎骨水泥灌漿矯正手術
- 脊椎高頻熱凝與脈沖療法手術
- 腦部腫瘤、腦外傷、腦中風
現任:
柳營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
網路掛號資訊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