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觀點科普 《脊椎健康101》脊柱側彎_常見卻容易忽視的脊椎問題

《脊椎健康101》脊柱側彎_常見卻容易忽視的脊椎問題

【本文由 神經外科唐健綸醫師 審閱】

是否發現自己越來越駝背?走路時重心不穩、歪歪斜斜、身體偏向一側?這在情況如果發生在長輩上會被誤以為是「年紀到了自然變形」,但是這有時候更常見於一些青少年。

      臨床上脊柱側彎是相當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脊椎,脊柱側彎(Scoliosis)是指脊椎不再呈現垂直直線,而是在冠狀面發生偏移並合併椎體旋轉,從背後看會呈現「C型」或「S型」的彎曲線條。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外觀,更可能引起慢性背痛或腰痛、行走耐受度下降、呼吸功能受限、單/雙側下肢麻木、無力、間歇性跛行。  

 

🔍中高齡者常見的側彎原因 

1.退化性脊柱側彎:最常見於50歲以上族群,因脊椎間盤磨損、椎骨滑脫或骨質疏鬆導致側彎。

2.年輕時未察覺的特發性側彎:部分人年輕時已有輕微側彎但未治療,隨著老化症狀變重。

3.姿勢不良或長期單側用力:例如單側提重物、長時間站立或坐姿歪斜,也會逐漸讓脊椎變形。  

  

⚠️什麼症狀值得警覺? 以下這些情形,可能與脊柱側彎有關,應儘早就醫檢查:  

🔸 常感覺背部痠痛緊繃

🔸 行走時重心偏移、一腳較短的錯覺

🔸 衣服穿起來總是歪一邊

🔸 無法久站或久走,甚至下肢麻木無力間歇性跛行

🔸 旁人發現您「駝背變嚴重」或「走路不正」  

 

🩺評估與治療原則

治療決策會參考側彎角度(Cobb angle)】及臨床症狀做綜合判斷:

📐輕度(<20°):以觀察追蹤、姿勢訓練、物理治療為主。

📐中度(20–40°):考慮使用藥物如NSAIDs、骨質疏鬆治療 ; 或者  物理治療如核心肌群強化、伸展、步態訓練。

若合併疼痛或神經壓迫,可考慮介入性治療(如神經減壓、融合術)。

📐重度(40°):若影響心肺功能、生活品質或神經症狀嚴重,才會考慮外科矯正。

 

📝 手術適應症

🔹 Cobb angle >50° 且進行性惡化

🔹無法控制的疼痛影響生活品質

🔹明顯神經壓迫或功能性障礙

🔹冠狀或矢狀面嚴重失衡(PI–LL mismatch >10°)

 

🧘‍預防與日常管理

🔹姿勢維持:站立時肩膀對稱、骨盆水平;坐姿保持腰背支撐。

🔹避免單側負重:提重物應雙側平均,減少脊柱偏應力。

🔹規律運動:核心肌群訓練、游泳及伸展運動有助於維持脊柱穩定。

🔹骨質維護: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,預防骨質疏鬆加速側彎。

🔹定期影像追蹤:建議每1–2年X光監測,掌握進展。

 

📌結語

脊柱側彎並非單純的「老化變形」及早識別與介入可減緩曲度惡化、改善功能與生活品質。針對中高齡族群,結合臨床監測、生活調整與必要醫療介入,能有效維持脊柱健康與活動能力

 

唐健綸 醫師

專長:

  1. 脊椎微創融合手術、頸椎和腰椎椎間盤突出手術、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

  2. 經皮內視鏡腰椎減壓或融合手術、經皮頸椎後開內視鏡減壓手術、腰椎側開手術

  3. 經鼻顱底內視鏡手術、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手術
  4. 內視鏡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痙攣手術
  5. 經鼻或經口高位頸椎手術、後側困難高位頸椎手術
  6. 顱底腫瘤進階手術
  7. 腦部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、經鼻顱底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

現任:

台中榮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

網路掛號資訊:

https://register.vghtc.gov.tw/register/